查看原文
其他

绝地反击!去年有这 64 部电影捍卫胶片,仅有一部的中国已放弃

2016-04-14 magasa 虹膜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胶片已死!


已经有三四年了,每年耳边都听到这句话。


胶片真的死了吗?


我们用数字说话。


2015年,全世界有64部电影用胶片拍摄而成,比2014年的39部翻了近乎一倍。


而在美国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有四部采用35毫米胶片制作。


没有人能否认数字技术是电影的明天,不过我并不认为胶片会立即、彻底地死亡。就像彩色电影成为主流后,今天不仍然有黑白电影拍摄出来吗?

可能用胶片制作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小众,成为一小部分精英电影人的特权,但很难说它会像无声电影那样彻底死亡。过去一百多年里,我们的眼睛已经习惯了胶片感光特性曲线带来的审美体验,数字技术至今还在竭力模仿那种感受。


也许有一天,数字电影会树立一种全新的视觉美学标准,但那会彻底抛弃过去一百年的积累么?我认为它办不到。


胶片 vs.数字,不仅是两种技术的较量,也是不同美学习惯的互相吸收。


因此,保留胶片作为电影拍摄的选项,也是为未来的电影制作增加一种可能。长远来看,多元化总归是有益的。


我们不应该忘记出版业的例子,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电子书将很快击败纸书时,纸书至今活得还不错。也许胶片电影将迎来浴火重生?


下面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了去年64部电影采用胶片的原因,以及它们比起那些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来说,存在哪些视觉上的区别。


这些电影中,只有《聂隐娘》一部华语片,如果统计2016年的数字,会多出一部《长江图》。


作者:Vadim Rizov
翻译:很大的蟲子

校对:势空龙


去年的胶片电影报告中提到,2014年有39部电影采用或者部分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该报告发布后,有观点认为我高估了,不过他们的数字也没差多少。


在对2015年的胶片电影进行后续整理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一数字显著增长到了64部。是我去年整理中有所遗漏,还是35毫米胶片电影的数量真的在增加?这里面有太多潜在的原因。


本文有些长,如果您赶时间的话,只看下面三段就好:

1、把下文提到的各种例外都排除在外,共有46部完全或者几乎完全使用35毫米胶片的电影在此前三年内完成拍摄,数量略多于2014年。
2、这其中有6部大片。许多系列电影也采用35毫米胶片制作(观众需要画面的胶片质感来营造时代的变迁),准确的数量我还无法确定,因为有些系列电影的导演还没有转向数字化,所以追求胶片的质感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3、在室外日光场景较多的电影中,35毫米胶片仍然得到青睐,尽管较暗的室内场景还是以数字拍摄为主。

64部并不是去年胶片电影的总数量——16毫米胶片电影也还算常见,而2015年最受瞩目的电影《八恶人》,在其上映的首周仅采用超宽比例的70毫米胶片播放,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而在这之前,跟70毫米胶片有关的新闻并不算罕见,20年前,甚至像《101忠狗》这样的电影也有70毫米胶片的版本。



《101忠狗》(1996)


但随着数字放映的普及,胶片放映受到了极大冲击。《八恶人》的上映更像一次昂贵的测试——朝数字放映的转变是否意味着放映70毫米胶片的基础已经完全消失?



《八恶人》


昆汀·塔伦蒂诺更是任性地使用极为罕见的超广角模式拍摄,超宽的比例使得绝大部分的影院必须冒着放映机翻倒或晃动的风险加装重量可怕的特殊镜头,否则根本无法放映。


传闻表明,韦恩斯坦公司最终在96块银幕上成功放映了这部电影,这来之不易的成绩也反过来佐证了二十年来胶片放映的大溃败。



作为一个主张电影一定要用胶片放映的著名胶片控,昆汀选择70毫米胶片的原因是,他断定采用这一格式的《八恶人》会更多地使用胶片放映(我认为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而以传统的35毫米胶片作为首映始终不是那么地吸引人(今年即将上映的35毫米胶片电影《太迟了》将验证这一观点)。


昆汀有一个35毫米胶片电影系列在他的New Beverly剧院已经放映两个多月了。如果昆汀的放映受到欢迎,我想摄影导演乔迪·李·李佩斯一定会羡慕——他参与拍摄了贾德·阿帕图的电影《生活残骸》。



《生活残骸》


「几乎不可能以胶片放映的方式观看胶片拍摄的电影了」,李佩斯说,「《生活残骸》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中心之一的林肯中心电影协会首映,却没能用胶片放映,真是伤感。」


李佩斯还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了《青鸟》,使他成为了本文仅有的几位拥有两部35毫米胶片电影的摄影指导之一。


剩下的几位分别是:Oliver Stapleton(《别惹德州》和《商务囧途》)、Andrij Parikh(《密西西比游戏》和《包法利夫人》)和Masanobu Takayanagi(《黑色弥撒》和《真实故事》)。



《黑色弥撒》


我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合约使得阿帕图没能制作胶片版本,但低成本二战大屠杀电影《索尔之子》的新晋导演拉斯洛·杰莱斯,却成功确保了他处女作的首映在所有可以放映胶片的影院均采用35毫米胶片放映。



《索尔之子》


在接受采访时,杰莱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35毫米胶片的喜爱,以及确保电影的制作及放映均使用胶片的重要性。


「化学图像不稳定的特点,加上轮廓不是那么清晰,给予画面一种不确定感。而数字图像过于清晰,没有深度。」他强调说,「我们也没有将胶片数字化。我认为这是一场灾难,一场灾难和背叛。」



他的话呼应了我在观看《索尔之子》(在制作时完全没使用数字技术)时的奇怪念头:画面中有一种我很久没有在电影中看到的独特的绿色阴影(当然,在观看一部沉重的大屠杀电影时,我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这个。)


在美国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有四部采用35毫米胶片制作。


排名第一电影的导演是J·J·艾布拉姆斯,数年来一直游说主要电影制作公司购买柯达公司股票的导演之一。



艾布拉姆斯从一开始便热衷于胶片,但对于《星战前传7:原力觉醒》,他多了一条使用胶片的理由:保持与最初三部曲的视觉延续性。



《星战前传7:原力觉醒》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先回到过去然后再往前走是十分重要的。」他说,「虽然电影里有全新的角色,但我仍希望他们看起来能与最初的三部曲一致。」(至少有一个剧场会采用35毫米胶片放映该电影,其余的未知)。


采用35毫米和65毫米胶片混合制作的《侏罗纪世界》排在《原力觉醒》之后(我认为与前传保持视觉延续性同样也是片方选择胶片的原因之一)。



《侏罗纪世界》


排名第九的是肯尼斯·布拉纳夫的《灰姑娘》,其摄影指导哈里斯·杰姆巴鲁克斯提到了一个关于展示电影的设计和制作以及「回味70毫米胶片」愿望。



《灰姑娘》


排名第十的是《007:幽灵党》,在采用数字技术拍摄《大破天幕杀机》后,萨姆·门德斯在《幽灵党》中回归了35毫米胶片。



《007:幽灵党》


他喜欢《大破天幕杀机》的整体观感,但「数字拍摄让人觉得不那么浪漫,在众多室外场景上也缺少质感。在明亮的光线条件下太难控制,对演员要求苛刻、宽容度太低」。


同时门德斯也享受观看35毫米胶片样片的过程:「从监视器的小破屏幕到样片的完成,胶片完成了质的飞跃,并真正开始有了内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拍摄的样片就像过圣诞节一样。对于胶片,你总能够有所期待;而对于数字化,我总觉得最好的画面就是站在DIT(数字影像工程师)旁边时所看到的。」


排名第十一的是《碟中谍5:神秘国度》,它与前作一致地采用了35毫米胶片拍摄(除水下场景之外)。



《碟中谍5:神秘国度》


「我们没有考虑采用数字拍摄,因为汤姆·克鲁斯和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都非常喜欢胶片的观感。」摄影指导罗伯特·艾斯威特提到,「你当然可以用数字拍摄然后用滤镜去模仿胶片的感觉,但他们想要真正的胶片质感。汤姆就是不喜欢数字的质感,即便我们努力做了修饰。」


与《飓风营救3》一样(整个三部曲都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又一部不太可能用胶片的电影为了视觉延续性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明星伙伴大电影》。



《飓风营救3》



《明星伙伴大电影》


美剧《明星伙伴》一直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摄影指导Steven Fierberg是一个狂热的胶片迷,他在采访中说到:「如果你有资金,特别是你将拍摄很多白天的场景的话,就像我们在这部电影里做的那样,你应该考虑使用胶片拍摄。」


一些低成本电影也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包括一些导演的处女作,比如维罗妮卡·弗兰兹和塞韦林·菲亚拉联合执导的《晚安,妈咪》。「所有人都建议我们使用数字拍摄,但我们总觉得我们的电影应该有某种特质。」菲亚拉说到,「同时,由于胶片更难重拍及后期编辑,我们在拍摄时不得不更加专注。胶片使得拍摄本身显得更加重要。」



《晚安,妈咪》


埃塞俄比亚导演泽利森内·布汉恩·梅哈利对胶片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他坚信他的电影《绑架式婚姻》需要有胶片的质感,这使他成为了埃塞俄比亚史上第四位使用胶片拍摄的导演(由于埃塞俄比亚没有胶片冲印设备,样片在印度制作)。



《绑架式婚姻》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Hernán Guerschuny的电影《影评人》也采用胶片制作,但我没有找到Guerschuny对使用胶片的解释(多希望电影的名称就是答案)。


斯蒂芬妮·拉弗勒的电影《沉睡的妮可》也使用胶片拍摄,虽然我也没有找到导演的自我阐述,但画面上闪烁的黑白光点已说明了一切。


依照IMDB的数据,日本电影《渴望》也是用胶片拍摄,原因不明。



《影评人》



《沉睡的妮可》



《渴望》


还有一些胶片电影来自尚未转向数字化的导演:利桑德罗·阿隆索的《安乐乡》、卡梅伦·克罗的《阿罗哈》、佐米·希尔拉的《暗夜逐仇》、哈维尔·多兰的《妈咪》、弗朗索瓦·欧容的《新女友》等。



《安乐乡》



《阿罗哈》



《暗夜逐仇》



《妈咪》



《新女友》


同样的还有肯·洛奇,他在伦敦拍摄《吉米的舞厅》时,只能找到一台胶片放映机进行粗剪,而那一台仅有的放映机之所以在那儿还是出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执意要求。还有一些胶片电影的导演则是著名的胶片迷,如斯皮尔伯格的《间谍之桥》以及诺兰的《奎》——一部关于美国定格动画大师奎氏兄弟的记录短片。



《吉米的舞厅》



《间谍之桥》


在戛纳电影基金的资助下,曾用过数字拍摄的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又回到胶片完成了电影《锡尔斯玛利亚》。


同前作一样,伍迪·艾伦的年度电影《无理之人》依旧采用了胶片拍摄,不过在其摄影指导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成功说服他的下一部电影采用数字拍摄之后,这恐怕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胶片电影了。



《锡尔斯玛利亚》



《无理之人》


以画面细节著称的侯孝贤导演可能会转向数字化,当然这个转变将不会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同前作一样,《刺客聂隐娘》也采用胶片拍摄,但侯孝贤导演认为继续使用胶片拍摄可能会过于昂贵,因此他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整:「我需要抓住数字媒介的精髓、找到它的局限。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数字拍摄是否适合我。」



《刺客聂隐娘》


对于《未来海岸》来说,导演凯里姆·爱因诺兹则希望复制用老式幻灯片观看照片的体验——胶片看起来就应该有胶片的感觉:「电影采用柯达35毫米胶片拍摄,画面的观感刚刚好是我想要的那样。」



《未来海岸》


没有用过数字拍摄的胶片导演还有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在他的二战后电影《不死鸟》中,他希望能有一种「色彩」能同时表达「黑白电影与现实题裁」,他习惯了不去看回放监视器:「你在胶片拍摄的两天之后才能看到真实的画面,你必须相信你眼睛所看到的」。



《不死鸟》


安德鲁·海格在拍摄他的第一部胶片作品《45周年》时,胶片的这一特点可不讨他喜欢(《周末时光》以及HBO剧集《寻》都使用数字拍摄)。



《45周年》


「数字拍摄的监视器能让你看清每一处细节。」他告诉《Sight & Sound》的编辑尼克·詹姆斯,「而你回到使用胶片拍摄,这个小破监视器让你什么都看不到。我使用了很多长镜头,因此我也不能待在演员附近,我甚至看不见他们的脸,这真是个挑战啊。」


不过这依然是值得的,因为胶片拍摄使得演员可以在打自然光或者完全不打光的场景下化最少的妆。


「在不打光的条件下,数字很难拍出好的画面,更何况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机会了。」《掘火者》的导演Joe Swanberg也有同感:「胶片的寿命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再不用胶片拍些什么的话,我会感到惭愧的。」



《掘火者》


众所周知,在夜间和暗光环境下使用数字拍摄效果更好,胶片则更适合白天以及光线充足的场景。作为本文唯一的宝莱坞电影《心跳零距离》的摄影指导,Carlos Catalan表示「决定采用两种介质混合拍摄,在夜晚和室内场景使用数字拍摄,白天和室外场景使用胶片拍摄,各取所长」。



《心跳零距离》


在《林中漫步》里,导演肯·卡皮斯和摄影指导约翰·贝利的选择就要相对简单些,他们对于所有的室内场景均使用数字拍摄,所有的室外场景使用胶片拍摄。



《林中漫步》


「胶片拍摄的设备实际上更便于携带,因为你完全不用管那些线缆了。」同时,胶片也更容易控制光线,「在很多树林场景中,当人物突然走进透过树枝间隙的强光时,画面总是很难控制。因为我们用的是胶片,虽然可能会过曝,但仍然是有画面的。但如果用数字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一片惨白。」


我猜《沙漠舞者》选择胶片拍摄的原因应该也是这样(有太多明亮的外景,而且在沙漠里便携性也十分重要)。



《沙漠舞者》


还有一些电影则是主要采用胶片制作的,如丹尼·博伊尔的《乔布斯》在开篇1984年的场景中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到了1988年则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1998年以后使用数字拍摄,用画面的逐渐精细体现时代的变迁。



《乔布斯》


与之相同的还有《爱与慈悲》,该片在六十年代场景使用颗粒感较强的16毫米胶片,八十年代使用画面较为干净的35毫米胶片,以保留与年代相符的画面质感。



《爱与慈悲》


米格尔·戈麦斯的《一千零一夜三部曲》通过对谢赫拉莎德的部分使用更清晰的35毫米胶片拍摄,将她与使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多层叙事的其他部分区分开来。



《一千零一夜三部曲》


类似的影片还有爱德华·兹威克的《出棋制胜》、伊莎贝尔·科赛特的《学会驾驶》以及一部分的《速度与激情7》。



《出棋制胜》



《学会驾驶》



《速度与激情7》


虽然贝特朗·波尼洛也还没有转向数字化,电影《圣罗兰传》的年代和装扮决定了胶片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圣罗兰传》


「胶片使得面料、衣服以及颜色更有观感。」他说道,「而且人们应该意识到胶片并没有比数字贵那么多。如果你制作的是低成本电影,那么我能够理解你使用数字拍摄。不过若是你有一些资金的话,你应该考虑考虑胶片。」


至于讲述法国七十年代犯罪故事的电影《法国缉毒风云》,导演塞德里克·吉门内兹「很难想象电影如果使用数字拍摄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数字永远不会有胶片那种平滑的质感。



《法国缉毒风云》


七十年代的风格是有些艳俗的,大胆的颜色、奇装异服还有头发……数字摄影机会让这些场景脱离时代感。」


不过吉门内兹认为他选择胶片的原因只有一半归于画面的审美,另外的一半则要归于技术范畴:胶片能让演员更自在地移动。「胶片拍摄的对焦十分简单,当演员朝某个方向移动时,摄影机能跟上他——焦点也一直在他身上。而数字机则会难操作一些。」


还有一些古装片为35毫米胶片调整了预算。「我们写了一封信向制片方解释为什么胶片对于《远离尘嚣》如此重要。」摄影指导Charlotte Bruus Christensen说到,「当然是因为胶片的质感,对于编剧托马斯·哈代来说,质感意味着一切。观众也许看不出来差别,但他们一定感觉得到。」



《远离尘嚣》


对于艾伦·里克曼导演的电影《小混乱》,摄影艾伦·库拉斯也给出了类似的理由:「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我们需要胶片所能给予的温暖、深度已经圆润感。」


摄影指导Masanobu Takayanagi(他还使用胶片拍摄了《真实故事》,原因不明)使用胶片拍摄古装犯罪电影《黑色弥撒》的理由也大同小异:「我们甚至没有想过要做选择,我们知道胶片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它的颗粒感与质地是营造那个时期波士顿真实感觉的最好选择。」



《小混乱》


由于足够的信息,我只能猜测以下电影选择胶片的原因也是出于营造时代感的考虑:《旅行终点》、《危机大逆袭》、《麦克法兰》(该片中也有许多室外日光场景)、《44号孩子》、《包法利夫人》、《失乐园》、《大空头》。



《旅行终点》



《麦克法兰》



《大空头》


我也没有找到颇具争议的基督教电影《小男孩》(片中讲述了上帝通过向广岛投递原子弹的方式满足一位小男孩希望他的士兵父亲安全回家的祈愿的故事)使用胶片的原因,不过相比同类电影,该片拥有更高的预算以及叫得出名字的演员。像《上帝未死》之类的片子通常都会很糟糕,《小男孩》则因为其相对优秀的画面赢得了些许好评,这大概便是使用胶片的原因或者好处吧。



《小男孩》


大卫·O·拉塞尔是唯一在2015年拥有两部胶片作品的导演,尽管这个「2」要加上大大的星号。《奋斗的乔伊》延续了他对胶片的执着,在采访中他曾说过「我爱用胶片拍电影」,不过这句话现在有了其他的意味:由2009年资金原因未完成的电影重新剪辑的《意外的爱情》从一开始也是使用胶片拍摄。



《奋斗的乔伊》


早拍完晚发行阵营还有以下胶片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2009年完成)、阿列克谢·日尔曼耗费十三年心血的《上帝难为》(该片开拍于2000年,2006年拍摄完成,之后导演一直专注于音效的制作。直到2013年导演去世时,电影仍未完成)、阿斯哈·法哈蒂2009年的作品《关于伊丽》、2010年就在中国上映的由约翰·库萨克主演的《谍海风云》、2012年完成的《黑色11月》。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上帝难为》



《关于伊丽》



《谍海风云》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绝命海拔》,该片除山峰的画面来自于2004拍摄的胶片片段外,其余全使用数字拍摄。



《绝命海拔》


广而告之:虹膜开设有多个读者微信群,每天都在热烈地讨论电影,希望加入的请先加微信个人服务号:mgshongmo。

往期精彩内容

1. Farewell,胶片时代的电影摄影大师

2. 曾经,一卷电影胶片等于一枚炸弹

3. 虹膜 | 拒绝在库房腐烂的胶片,构成这部来自真实战场的抗日电影

这是广告,虹膜会因你的点击获得收入酷的生活是可以买来的。长按上图二维码进入亚文化市集「黑市」,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买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东西。编辑:小佳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